您所在的位置:诗歌大全>诗歌>古风词韵

宦情羁思共凄凄,春半如秋意转迷。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

发布时间:2019-09-30 21:55:30

出自唐代柳宗元的《柳州二月榕葉落盡偶題》

宦情羁思共凄凄,春半如秋意轉迷。山城過雨百花盡,榕葉滿庭莺亂啼。譯文及注釋

譯文官場上的失意和寄居他鄉的憂思一起湧上心頭,陽春二月的景象也好像到了寒秋一樣,令人心意凄迷。山城的雨後,百花凋零。榕樹葉落滿庭院,黃莺的啼叫也顯得十分嘈雜。

注釋榕:常綠喬木,有氣根,樹莖粗大,枝葉繁盛。産于廣東、廣西等省。宦(huàn)情:做官的情懷。羁思(sì):客居他鄉的思緒。凄凄:形容悲傷難過。春半:春季二月。迷:凄迷。山城:這裏指柳州。盡:凋零。榕葉滿庭莺亂啼:借景諷刺當時把持朝政的守舊派人物。

賞析

  這首詩寫于柳州刺史任上。

  時當二月,又處南方溫熱地帶,柳州早已是百花盛開、春色滿園了。可是一場意外的暴風雨卻洗劫了百花,送走了春色。這在過着谪居生活的詩人來說,無疑是一種精神打擊。本來他還可以寄情景物,排遣内心憂怨的,而現實竟是這樣冷酷無情!哀涼的心緒觸發了他的詩思。

  “宦情羁思共凄凄,春半如秋意轉迷。”詩篇起句便直抒胸臆。“宦情”與“羁思”,原本就有必然聯系。長年遊宦在外,遠離故土與親人,旅途漂泊的艱辛,離親别故的悲怨,有誰能不動心動情呢?屢遭貶竄,此種心情理當加倍沉重.

.“共凄凄”三字,真實地表現了作者這時候的特殊心态。“宦情”之苦與“羁思”之深疊相撞擊着詩人的心扉,他要尋求解脫,而又無可奈何,在這種心境的支配下,他隻好走出書房,漫步庭院。而當他目睹了已經過去大半的春光以後,這種情緒反而愈趨沉重了。“春半如秋”,用語平淡而新鮮,寫出一種常人不曾,也不會有的獨特感受,的确是愁人眼中之景,心中之情相互感應的凝結品。“意轉迷”三字,則就“春半如秋”作承轉,極言意緒的迷亂煩惱。

  三、四兩句,偏重叙事描寫。說“山城過雨”,人們似乎還難于體味這場雨的份量和内涵,故後面緊接着補寫了“百花盡”三字。此雨非早春潤物之雨,它橫掠山城,下得大,來得猛,滌蕩萬物。此一句,遙扣題面,把第二句“春半如秋”四字亦落到實處,同時又引帶出末尾一句。“榕葉滿庭莺亂啼”。柳州多檀椿樹,冠大身屈,四枝旁出,以其不材,故能久而無傷。但是經過這場暴風雨的洗劫,那些百年老榕也葉落滿庭了。此等情景令詩人傷心,莺啼之聲又格外增添了一重傷感情緒。那一個“亂”字,分明是詩人心煩意亂的精神狀态的真實反映。

  這首詩寫景肅殺蕭條。寫情凝重深沉。二月春光正濃之際反呈現百花凋零、榕葉滿庭的暮秋景象,反激起詩人

一片宦情與羁思,其構思立意均不同常态,而其遣辭造語又極平淡。蘇轼《東坡題跋》曾就柳宗元的詩與陶淵明的詩作出評論說:“所貴乎枯淡者,謂其外枯而中膏,似淡而實美,淵明、子厚之流是也。”内容豐富充實而字面卻略顯枯幹淡泊的作品,其實正是詩人苦心錘煉的結果,是詩歌創作藝術的極高境界。這樣的作品往往“發纖秾于古簡,寄至味于淡泊”,咀嚼久之,才能得其真味。

創作背景

  永貞元年(805年),柳宗元參與以王叔文爲首的革新運動,失敗後被貶爲永州司馬,柳宗元從北方貶谪到荒僻的柳州,由于柳宗元對異地的氣候特别敏感,故而詩人創作這首詩歌,來表達當時遭到貶谪的憤怒不滿。

作者簡介

柳宗元(773年-819年),字子厚,唐代河東(今山西運城)人,傑出詩人、哲學家、儒學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,唐宋八大家之一。著名作品有《永州八記》等六百多篇文章,經後人輯爲三十卷,名爲《柳河東集》。因爲他是河東人,人稱柳河東,又因終于柳州刺史任上,又稱柳柳州。柳宗元與韓愈同爲中唐古文運動的領導人物,并稱“韓柳”。在中國文化史上,其詩、文成就均極爲傑出,可謂一時難分軒轾。

出自唐代柳宗元《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》

宦情羁思共凄凄,春半如秋意转迷。山城过雨百花尽,榕叶满庭莺乱啼。译文及注释

译文官场上的失意和寄居他乡的忧思一起涌上心头,阳春二月的景象也好像到了寒秋一样,令人心意凄迷。山城的雨后,百花凋零。榕树叶落满庭院,黄莺的啼叫也显得十分嘈杂。

注释榕:常绿乔木,有气根,树茎粗大,枝叶繁盛。产于广东、广西等省。宦(huàn)情:做官的情怀。羁思(sì):客居他乡的思绪。凄凄:形容悲伤难过。春半:春季二月。迷:凄迷。山城:这里指柳州。尽:凋零。榕叶满庭莺乱啼:借景讽刺当时把持朝政的守旧派人物。

赏析

  这首诗写于柳州刺史任上。

  时当二月,又处南方温热地带,柳州早已是百花盛开、春色满园了。可是一场意外的暴风雨却洗劫了百花,送走了春色。这在过着谪居生活的诗人来说,无疑是一种精神打击。本来他还可以寄情景物,排遣内心忧怨的,而现实竟是这样冷酷无情!哀凉的心绪触发了他的诗思。

  “宦情羁思共凄凄,春半如秋意转迷。”诗篇起句便直抒胸臆。“宦情”与“羁思”,原本就有必然联系。长年游宦在外,远离故土与亲人,旅途漂泊的艰辛,离亲别故的悲怨,有谁能不动心动情呢?屡遭贬窜,此种心情理当加倍沉重.

.“共凄凄”三字,真实地表现了作者这时候的特殊心态。“宦情”之苦与“羁思”之深叠相撞击诗人的心扉,他要寻求解脱,而又无可奈何,在这种心境的支配下,他只好走书房,漫步庭院。而当他目睹了已经过去大半的春光以后,这种情绪反而愈趋沉重了。“春半如秋”,用语平淡新鲜,写出一种常人不曾,也不会有的独特感受,的确是愁人眼中之景,心中之情相互感应的凝结品。“意转迷”三字,则就“春半如秋”作承转,极言意绪的迷乱烦恼。

  三、四两句,偏重叙事描写。说“山城过雨”,人们似乎还难于体味这场雨的份量和内涵,故后面紧接着补写了“百花尽”三字。此雨非早春润物之雨,它横掠山城,下得大,来得猛,涤荡万物。此一句,遥扣题面,把第二句“春半如秋”四字亦落到实处,同时又引带出末尾一句。“榕叶满庭莺乱啼”。柳州多檀椿树,冠大身屈,四枝旁出,以其不材,故能久而无伤。但是经过这场暴风雨的洗劫,那些百年老榕也叶落满庭了。此等情景令诗人伤心,莺啼之声又格外增添了一重伤感情绪。那一个“乱”字,分明是诗人心烦意乱的精神状态的真实反映。

  这首诗写景肃杀萧条。写情凝重深沉。二月春光正浓之际反呈现百花凋零、榕叶满庭的暮秋景象,反激起诗人

一片宦情与羁思,其构思立意均不同常态,而其遣辞造语又极平淡。苏轼《东坡题跋》曾就柳宗元的诗与陶渊明的诗作出评论说:“所贵乎枯淡者,谓其外枯而中膏,似淡而实美,渊明、子厚之流是也。”内容丰富充实而字面却略显枯干淡泊的作品,其实正是诗人苦心锤炼的结果,是诗歌创作艺术的极高境界。这样的作品往往“发纤秾于古简,寄至味于淡泊”,咀嚼久之,才能得其真味。

创作背景

  永贞元年(805年),柳宗元参与以王叔文为首的革新运动,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,柳宗元从北方贬谪到荒僻的柳州,由于柳宗元对异地的气候特别敏感,故而诗人创作这首诗歌,来表达当时遭到贬谪的愤怒不满。

作者简介

柳宗元(773年-819年),字子厚,唐代河东(今山西运城)人,杰出诗人、哲学家、儒学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,唐宋八大家之一。著名作品有《永州八记》等六百多篇文章,经后人辑为三十卷,名为《柳河东集》。因为他是河东人,人称柳河东,又因终于柳州刺史任上,又称柳柳州。柳宗元与韩愈同为中唐古文运动的领导人物,并称“韩柳”。在中国文化史上,其诗、文成就均极为杰出,可谓一时难分轩轾。

魏王恐,使人止晋鄙,留军壁邺,名为救赵,实持两端以观望。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

出自两汉司马迁的《魏公子列传》  魏公子无忌者,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。昭王薨,安釐王即位,封公子为信陵君。是时范睢亡魏相秦,以怨魏齐故,秦兵围大梁,破魏...[全文阅读]

江介多悲风,淮泗驰急流。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

出自魏晋曹植的《杂诗七首》高台多悲风,朝日照北林。之子在万里,江湖逈且深。方舟安可极,离思故难任。孤鴈飞南游,过庭长哀吟。翘思慕远人,愿欲托遗音。形影忽不见,翩...[全文阅读]

汉宫露,梁园雪。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

出自明代张煌言的《满江红·屈指兴亡》屈指兴亡,恨南北、黄图消歇。便几个、孤忠大义,冰清玉烈。赵信城边羌笛雨,李陵台上胡笳月。惨模糊、吹出玉关情,声凄切。汉宫露...[全文阅读]

唤客情应重。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

出自宋代张孝祥的《菩萨蛮·庭叶翻翻秋向晚》庭叶翻翻秋向晚。凉砧敲月催金剪。楼上已清寒。不堪频倚栏。 邻翁开社瓮。唤客情应重。不醉且无归。醉时归路迷。作...[全文阅读]

精禽梦觉仍衔石,斗士诚坚共抗流。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

出自近现代鲁迅的《题三义塔》三义塔者,中国上海闸北三义里遗鸠埋骨之塔也,在日本,农人共建。奔霆飞熛歼人子,败井颓垣剩饿鸠。 偶值大心离火宅,终遗高塔念瀛洲。精禽...[全文阅读]

择肉而后发,先中而命处,弦矢分,艺殪仆。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

出自两汉司马相如的《上林赋》  亡是公听然而笑曰:“楚则失矣,而齐亦未为得也。夫使诸侯纳贡者,非为财币,所以述职也。封疆画界者,非为守御,所以禁淫也。今齐列为东...[全文阅读]

本文标题:宦情羁思共凄凄,春半如秋意转迷。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

本文链接:https://www.biqugena.com/article/100169.html

上一篇:雨暗初疑夜,风回忽报晴。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

下一篇:手持锦袍覆我身,我醉横眠枕其股。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

古风词韵相关文章
更多古风词韵文章
喜欢古风词韵就经常来哦!